您好!今天是
投稿邮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关注

“两个结合”视域下青年传承中华文脉的载体创新

2025-08-19

“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重大成果,其内在机理从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主体逻辑三个维度,为青年传承中华文脉构建起贯通理论、现实与主体的逻辑链条。中华文脉传承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必须推动传统载体、新兴载体与“产品为媒”等多元载体形式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现代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以转化传统载体、创生新兴载体及整合各类载体为着力点,创新探索“两个结合”视域下青年传承中华文脉的载体发展路径,既能够回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也能够为新时代青年文化使命的履行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传统载体赋能:在赓续传承中厚植青年文化根基

中华文脉的传承,首先离不开传统载体的作用。作为文化基因的物化形态,传统载体是中华文明得以赓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厚植青年文化根基、塑造文化认同与自信的关键工具。依据其物质形态与功能属性,传统载体可划分为物质载体、精神载体与活动载体三种形态。这三类载体通过不同维度的现代转化,共同构建起文化传承的传统载体体系。

文物、遗址、古建筑等物质载体,以其具象的物理形态与空间叙事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物质载体正是我们“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文化条件,其现代转化也需要在尊重历史本真性的前提下,实现多维度的创新激活。首先,在历史解读层面,要推动物质载体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叙事。必须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空间叙事学等跨学科方法,构建沉浸式与故事化的解读体系,实现对“既存条件”的创造性感知与理解。其次,在技术应用层面,要推动物质载体从实体保护转向数字孪生与虚拟活化。在自然侵蚀、空间限制等客观挑战下,数字技术为文物遗址的永久性保存与创造性活化提供了革命性工具。最后,在价值链接层面,要推动物质载体从文化地标转向生活空间,激发情感共鸣。这三个层面的创新实践表明,物质型载体的现代转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原则,既要守护中华文明物质根脉的本真性,又要运用现代科技与传播规律,使其成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活的历史”。

哲学思想、文学和艺术作品等作为文化传承的精神载体,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在“两个结合”视域下,精神载体的现代转化需要实现三个维度的创新:首先,在文本阐释层面,需要完成从传统义理到现代价值的转译。从《论语》的“仁者爱人”到《道德经》的“道法自然”,这些经典文本需要通过阐释学方法实现创造性转化。其次,在表现形式上,要实现媒介技术的创新融合。故宫博物院将《韩熙载夜宴图》转化为交互数字长卷的实践,传统艺术通过数字技术获得了新的传播维度。最后,在价值传播方面,要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意义联结。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竞技形式激活诗词魅力,三星堆文物与潮流品牌的跨界合作,都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主体能动性。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在扬弃中实现传统的创新发展。这三个层面的创新实践表明,精神载体的现代转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原则:既要保持文化基因的本真性,又要适应现代传播规律;既要尊重历史语境,又要回应时代需求。

节庆仪式、文化展演等活动载体,是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与集体情感得以集中传递的活态平台。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推动活动载体现代转化的关键在于激活其内在生命力,使其与现代价值观念和传播方式相适应。首先,在仪式内核上,要实现从形式沿袭到意义转译的升华。必须超越浅层的习俗沿袭与模仿,深入挖掘各类活动蕴含的宇宙观、伦理观、生命观等精神内核,并进行符合现代语境的阐释与表达。其次,在表现形式上,要运用科技手段和传播媒介对活动载体进行创新包装。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系列节目,将传统舞蹈、神话传说与现代舞台技术和影视化叙事完美结合,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和文化盛宴,使古老仪式焕发出时代光彩。最后,在参与主体上,要推动实现青年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现代文化活动更强调受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感,其转化需打破表演者与观众的严格界限,创造互动体验并共创的平台,实现文化价值的深度内化与活态传承。这三个层面的创新实践表明,活动载体的现代转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原则,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不变”的是其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核,“变”的是其表现形式、传播手段和参与方式。由此才能使中华文脉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

新兴载体矩阵构建:在多元传播中提升青年文脉传承效能

随着数字文明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以新媒体平台、数字技术和社群圈层化为代表的新兴载体为中华文脉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越来越多的文化主体活跃于新兴载体进行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添了更多自觉自发的色彩。

新媒体平台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型载体,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呈现出独特的传播优势与实践价值。在技术赋能层面,算法推荐与用户画像技术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精准触达。比如,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起文化内容与青年受众的精准连接,使《只此青绿》等传统文化IP获得现象级传播。在参与机制上,新媒体的交互特性激活了青年的文化创造力。比如,现在有很多青年通过弹幕互动、二次创作、短视频接力等形式,主动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身份转变。在传播效果方面,新媒体构建了文化传承的立体生态。“数字故宫”项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等案例表明,新媒体不仅拓展了传播渠道,更重塑了文化传承的时空维度。在“两个结合”指导下,新媒体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青年实现文化主体性的实践场域。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载体矩阵,传统文化得以在数字空间实现创造性转化,青年群体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文化消费者到文化生产者的身份转型。

数字技术作为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深刻变革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物质基础。在文化感知层面,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载体的时空局限,创造出超越现实的沉浸式文化场域。敦煌研究院的“飞天”VR体验、故宫博物院的“倦勤斋”VR剧场,不仅是对文物遗址的数字化复原,更构建出一种深度参与的全新文化感知模式,有效拉近了现代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与历史文化的心理距离。在技术赋能层面,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数字永生”的解决方案。高精度3D扫描与建模技术实现了文物信息的永久无损存档;生成式AI则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场域再造、范式更新和结构重塑,不断增强中华文脉发展的活力和韧性。在传播范式层面,数字技术颠覆了中心化传播模式,推动文化传播向交互式演进。用户不再仅仅是接收者,更是参与内容创造与传播的关键力量;信息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通过点赞、评论、转发、二次创作等方式实现了多向流动与即时反馈。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极大地加速了文化内容的裂变扩散与圈层渗透,重塑了文化认同的构建路径,并催生出更富参与感和生命力的文化传承生态。

社群圈层是数字时代青年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深刻重构了文化认同的生成路径与扩散机制。数字时代的社群圈层不仅是人际关系的集合,更是文化价值观的共鸣场域。在聚合机制层面,兴趣社群通过价值观共鸣实现文化传播的精准聚类。典型案例如汉服圈、国风电音圈、非遗手作圈等垂直社群,依托微信公众号、豆瓣小组、QQ群等载体,通过共同审美趣味构建起文化传播的强关系网络。其次,在再生产逻辑层面,圈层文化通过符号重构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比如青年群体在电竞圈将《论语》名言转化为战队应援口号,在Lolita圈将苏绣工艺融入服饰设计,在Cosplay圈对敦煌壁画人物进行二次元重塑,这些创造性实践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解构与再编码,赋予中华文脉以契合当代青年话语体系的表达形式。最后,在传播机制层面,跨圈层联动有效催生文化扩散效应。社群圈层作为新型媒介,其本身的连接方式就塑造了文化传承的去中心化与多向度特性,实现了由自上而下的灌输式传播向多元主体基于共同文化目标进行动态对话与协同生产的转变。这既确保了文化传承的方向性与价值内核,又充分释放了青年群体的文化主体性和创造力,使社群圈层成为青年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并深度参与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构建的重要实践场域。

“产品为媒”驱动:以跨界融合促进青年传承交流互鉴

“产品为媒”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承形式,其本质是将文化内涵融入产品设计、生产和传播过程,使文化价值转化为可触达、可感知、可传播的物质载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再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辩证关系。在“两个结合”视域下,这一载体形式通过将抽象的文化价值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物质产品,实现了文化传播从精神层面向物质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其载体体系的构建路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推动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与设计创新,夯实“产品为媒”的价值根基。文化产品的本质是文化符号的物化表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需要通过符合时代审美和功能需求的设计语言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被当代青年有效感知和内化。这要求深刻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统一,在“魂脉”与“根脉”的动态平衡中,深入研究经典著作、历史故事、传统技艺等,提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设计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和再表达,使文化产品既具有艺术价值,又能传递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说,泡泡玛特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的“飞天”系列盲盒,通过潮玩载体将壁画中的伎乐天形象转化为符合Z世代审美的卡通符号,实现了从静态文物到社交货币的转变,揭示了文化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活态传承的实践真理。

其次,构建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生态,拓展“产品为媒”的辐射场域。单一产品影响力有限,只有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文化元素向更广泛的产业领域渗透,形成协同创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才能实现文化传承的规模化常态化效应。这要求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体育、时尚等产业的深度耦合。李宁与敦煌博物馆联名的“飞天”运动鞋、喜茶推出的“东坡荔枝饮”、故宫与农夫山泉合作的“皇家矿泉”系列等等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中华文脉的传播边界和受众覆盖面,更激活了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形成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互促进的辩证思想。

最后,突破地域局限,以产品为载体推动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国际传播。一方面,必须以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积极将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当代中国文化成果推向世界舞台。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创新传播话语、优化传播媒介并用好传播平台,表明中国以一种更加开放、理性、自信的心态主动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中,更加主动向世界分享发展的经验与智慧,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深化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体系的互鉴与融合。这既需要在文化产品开发中实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辩证统一,更需要在青年主体性激发中构建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最终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书写中华文明新篇章。

遵循“两个结合”,推动中华文脉传承载体的创新发展

在“两个结合”指引下,以创生新兴载体、转化传统载体并整合各类载体为着力点,创新探索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路径,不仅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更为传承中华文脉提供了青年实践方案。

科学转化,把握文化生态创新趋势,促进传统载体的现代化转型。第一,促进形式创新,即结合当下数字媒介转型潮流,对传统载体的外在呈现形式进行创新性调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已不再局限于书本、雕刻和实物等传统载体。必须把握数字化、多媒体化传播趋势,创新传统载体的外在呈现形式,融入交互体验,使中华文脉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青年面前。

第二,进行内容重构,即立足时代需求,对原有载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与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固有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但因代际差异和社会需求变化,部分内容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可能减弱。因此,对其解读不能只停留在历史资料或者是口口相传的抽象概念中,更不能生搬硬套。要以现代理念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赋予其时代化内涵,使其传播更具现代感。

第三,推动功能拓展,即突破传统载体单一的传播或展示功能,赋予其更贴近当代青年生活的实用价值与社交属性。传统载体不应仅仅是被观赏的文物或静态的知识库,而是要深度融入青年日常,成为其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功能拓展推动传统载体有效嵌入当代青年的生活轨迹,使青年在日常使用与互动分享中完成文化的自然浸润,实现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转化。

坚持创生,顺应载体数字化时代趋势,推动新兴载体的创新性发展。第一,融合“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文化传播生态。“互联网+”技术不仅作为工具性存在,更以其跨界融合能力重构着文化传承的整体生态。数字技术可以打破青年文化传承的时空壁垒,依托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矩阵,推动实现中华文化的跨地域、跨圈层传播,使青年对中华文脉的传承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也可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整合博物馆、档案馆数字化资源,应用3D建模、全景影像等技术,使文物突破实体限制,实现数字孪生式的传承创新。

第二,融合实时交互技术,打造沉浸式线上文化体验场域。以直播、云服务和即时通讯等为代表的线上实时交互技术,将文化传承从静态展示推向动态参与的新阶段,构建了具有高度临场感和社交性的虚拟文化空间。在传播维度上,以实时交互技术实现青年文化传播的“零时差”与“强在场”;在资源维度上,以实时交互促进青年对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共创共享;在参与维度上,以实时互动打破观看者与表演者的界限。此类深度互动不仅强化了情感连接,更在实时交流中凝聚了基于共同文化体验的群体认同,是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介环境中的“活化”与“在场化”,体现了“两个结合”视域下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传播形式的深度融合。

第三,融合虚拟仿真技术,拓展文化传承的想象与实践边界。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以及元宇宙等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构建高度仿真的或超越现实的数字环境,为文化传承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感知与体验维度。

有效整合,顺应载体融合发展趋势,发挥多维载体的立体化组合效应。第一,聚焦基本“点”,夯实各类载体的整合根基。有效整合文化传承载体的首要前提在于深刻理解并精准把握各类载体本身。所谓基本“点”,即载体承载的文化信息、实现文化功能的各类具体形态本身及其内在特质。必须系统梳理并明确界定参与文化传承的各种载体形态,并充分认识并尊重每一类载体固有的独特价值与核心功能,从而基于对各类载体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第二,构建连接“线”,实现不同载体间的有机联动与系统协同。首先,基于各类载体的功能差异进行科学配置,应依据各类载体的功能特性建立差异化应用框架,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要素与传播影响力的有序流动。其次,基于不同载体的资源优势差异构建系统化的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应通过制度化平台建设,整合学校、社区及文化机构等多元主体的文化素材与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文物资源的现代活化与技术载体的文化赋能,从而形成“两个结合”视域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最后,形成优势互补的融合体系。在载体整合中既要保持文化特质,又要创新传播方式,推动线上线下的空间融合、校社协同的主体融合以及国内国际的内容融合。

第三,拓展联动“面”,强化载体协同效应。载体的多元性要求其不仅具备传递信息功能,更要增强不同载体之间的互动性与互补性,提升在社会各层面的影响力。首先,坚持整体性原则,促进载体集群的深度耦合。要将整合后的载体群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考量各类载体的地位、优势与不足,进行宏观战略布局。载体选择与应用应有的放矢,避免片面化或过度依赖单一类型,通过精心设计载体组合的层次、时序与互动方式,最大化发挥协同优势,实现文化传承的广度覆盖与深度渗透。其次,贯彻适用性原则,精准匹配载体特性与目标群体。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不同,要根据目标受众的多元需求和场景变化,动态调整载体组合策略与内容呈现方式,实现从“物理组合”到“化学融合”的跃升。例如,面向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可侧重数字游戏、互动APP、沉浸式体验、社交媒体挑战赛等,增强参与感与趣味性;面向社会大众可结合电视纪录片、网络直播、社区文化活动等形式,提升普及性与包容性;面向国际受众则需注重文化转译,运用国际化叙事、视觉化呈现、跨文化合作项目等,不断拓展文化传承的广度。最后,要推动与社会环境的开放互动,构建协同共生的文化生态圈。具体而言,应积极对接更广阔的社会场域,搭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多方参与的联动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协同效应中实现中华文脉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构建起兼具强大生命力与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传承生态系统。(注释略)(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田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网络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及风险防范机制研究”(编号21BZZJ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卜建华

滨州医学院二级教授,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