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革命圣地延安,越南青年来华“红色研学之旅”之“红星闪耀”研学营走进延安大学并参加中越青年对话会。来自中国和越南的青年公务员、共青团干部、青年媒体人、青年艺术家、青年企业家和大学生等260余名青年代表,按照不同主题分为四组,分别围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书心得,青年工作的根本任务,数字经济时代青年企业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议题展开座谈交流。这场思想碰撞与情感共鸣并存的对话会,让青春的力量在延安这片革命圣地熠熠生辉。
以书为媒共成长:理想信念照亮青春征程
在“书香同行、青春共勉——《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越大学生读书分享会”现场,中越两国大学生代表以书为媒,围绕“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争做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三个篇章,畅谈理想与奋斗,在思想的共鸣中凝聚起携手奋进的青春力量。
“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中坚定了为民做事的信念。”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明明结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的故事表示,青年应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人生指引,让理想在奋斗中落地生根。
来自越南的河内市大学生联合会副主席范光越黄则从青年工作者的视角,解读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深刻意义。在他看来,这粒扣子不仅是道德的“指南针”,更是青年一生的价值坐标。
谈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科技创新的故事让会场气氛愈加热烈。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史明辉回忆起团队研发果园智能生鲜小车的经历:从酷暑到严寒,他们让AI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在他看来,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脚踏实地”,技术创新不是靠建模想象实现的,而是在扎根大地的一次次调试与改进中不断蜕变而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柴鹏帆讲述了他带领团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态建设,用行动把青春融入国家发展的故事。越南外贸大学团委常委何阮庆玲则以“绿色行动”为例,介绍越南青年在乡村照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实践——一盏盏灯光,不仅照亮了乡村道路,也点亮了青年服务社会的理想。
进入“争做创新发展的‘先行者’”环节,青年代表的发言更是掷地有声。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本科生张誉铭分享了如何运用图像识别技术帮助果农识别病虫害,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守护延安革命旧址,让科技成果真正服务社会。越南航空学院团委副书记黄青竹介绍了越南青年在核心技术攻关与国际合作中的探索,认为青年应当在创新浪潮中扮演“破浪者”的角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硕岩则用亲身经历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担当——他们自主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国产仪器迈出关键一步。
一场跨越国界的精神对话在青年心中回荡。理想与信念、实践与创新,成为中越两国青年共同的语言,也为两国友谊注入了鲜活的青春能量。
以志为帆担使命:青春力量激荡时代脉动
在另一间会场,来自中国和越南的青年公务员、共青团干部围绕“青年工作的根本任务”展开深入交流。不同的语言,同样的信念,共同汇聚成一股激荡的青春力量。
“在任何时代,青年始终是改革与发展的先锋力量。”越南祖国阵线—政治团体党委参事、机关团支部委员丁皇南发言铿锵有力,“共青团要培养具有革命理想、国家情怀、胆识抱负、高尚品德、广博学识和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年。”
如何让团组织在国家发展中更好发挥作用,是中越青年共同的思考。陕汽控股集团团委书记薛智伟结合国企实践分享经验:“共青团是连接党委与青年员工的桥梁。我们通过青年人才专项计划,让青年努力有方向、奋斗有回报。”他的发言引发现场热烈掌声。
数字时代为共青团工作带来新挑战,也开辟了新空间。“在数字时代,我们的责任是以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和灵活适应性传承光荣传统,让共青团永远成为青年值得信赖的伙伴。”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社会工作部专员阮庭明孝认为,共青团必须持续深化创新,在坚守政治本色的同时,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
西安交通大学团委书记李利波介绍,学校共青团已搭建起覆盖45万用户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建设互动服务平台,既传递党的声音,也回应青年关切。
面对信息爆炸与价值多元的时代,青年如何坚守理想信念,也成为双方热议的焦点。“在利益交织的环境中,青年一代面临迷失的风险。理想的锤炼从来不是外在强制,而是青年自觉的精神追求。”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团委书记陈明光的这句话,引发会场代表一片点头认同。
青年担当,也体现在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中。共青团咸阳市委书记高俊介绍,当地由青年干部牵头组建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生态环保等各类志愿活动,充分发挥青少年社工和大学生信息化志愿者的作用,将服务对象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参与力量。
这一做法引发越南归仁大学团委书记阮德尊的共鸣。他介绍,越南的青年干部同样在基层治理中承担重任,积极推动地方数字化转型,建设公共服务门户网站,帮助居民便捷办理政务。
共青团延安市宝塔区委书记白杨进一步指出,共青团作为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的先进组织,基层团干部直接扎根一线,活跃在社区、乡村等各个领域,是连接党和政府与青年群体、推动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这场跨越国界的对话,让“青春”有了更深的共鸣:不论国别,青年都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奋斗始终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11月5日,陕西延安,中越青年对话会活动中,中国和越南的青年公务员、共青团干部围绕“青年工作的根本任务”展开交流。主办方供图
以数为翼创未来:共谋发展书写青春答卷
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青年正成为最具创造力的引领者之一。在另一间会场,中越青年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数字经济时代青年企业家的机遇”“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新经济领域青年的挑战与应对”三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代表们用接地气的实践案例和前沿的行业洞察,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思想碰撞,会场气氛亲切而热烈。
当前,数字经济已深度融入产业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方面面,在重构各赛道竞争规则的同时,也为敢闯敢试的青年企业家打开了全新窗口。
在陕西永嘉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胡馨予看来,数字经济表面上是数据和代码的流动,但“信任”才是其真正的基石,“合规”则是信任最坚实的语言。她期待越来越多的中越青年企业家在数字经济浪潮中踏浪前行的同时,也能成为区域法治建设的贡献者和参与者。
越南广治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阮友龙看到了数字经济带来的广阔机遇:“强劲崛起的数字化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动力,中越两国经贸也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他认为,中越青年企业家正面临三大机遇:一是更便捷地进入全球市场;二是创新商业模式与产品的机会;三是通过数字经济优化运营与资源配置。
来自越南JobUp股份公司的总经理潘氏夏分享了自己“在数字桥梁上推动中越合作”的见解:“过去10年,电子商务已成为中越两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两国在数字经济领域既面临巨大机遇,也需共同应对挑战。青年企业家在推动中越电子商务合作中,正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从数字浪潮转向乡土大地,乡村振兴是中越两国共同的发展命题,“青年与乡村如何双向奔赴”也成为两国青年企业家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内陆重要省份,陕西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要将优质的苹果、猕猴桃、小米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就必须培育一批掌握数字技能、具备市场理念的‘新农人’。”陕西省青年电商联合会会长陈炳先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数字经济恰恰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的契机。“我们运用数字化手段重塑农业全产业链,引导青年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同时凝聚政府、企业等多方合力,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扎根乡村……”
在坚果进出口及加工领域深耕多年的越南永隆省正收水果进出口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吴蔷薇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越两国在农业领域能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她特别提到,在拓展贸易合作方面,应推动中越农业政策对接,例如打造更通畅的双边贸易通道、建设中越高科技农业合作区、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双向投资,并加强质量检验与产品标准化合作,以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
“科技不仅能让农作物长得更快,更能让农民用不同的思维看待农业,而年轻一代正是连接农业与科技的桥梁。”越南边疆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阮氏青翠认为,可持续发展思维是年轻一代创造长期价值的核心。她希望中越双方携手应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将传统农业转变为智能农业。
绿色低碳是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绿色能源更是新经济的核心赛道之一。在“新经济领域青年的挑战与应对”议题讨论中,中茂绿能科技(西安)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晔分享了公司在绿色经济领域的机遇与实践。
“以光伏、风电、氢能为代表的绿色产业,正成为青年就业与创业的重要领域。”丁晔指出,中国在薄膜电池市场的快速崛起,为国际青年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带来复杂多元的挑战。“新经济是一场系统性的发展变革,中越青年企业家应以勇气迎接竞争,以智慧实现共赢。”
越南青年企业家郑俊杰的家乡盛产咖啡、橡胶和人参。如今,作为越南西原绿色服务贸易生产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他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将经济增长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模式。作为绿色经济的创新先锋,青年企业家在这一领域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数字之翼,已为青年插上腾飞的动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蓝海中,中越青年正携手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以文为桥促交流:文化之光照亮共同未来
文化组别的会场里,洋溢着温馨而热烈的气息,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与会场的旗帜交相辉映。中越青年围坐在一起,谈笑间,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讨论悄然展开。
在越南音乐制作人阮陈黄盛看来,年轻艺术工作者要在创作中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让民族精神在年轻人中延续并焕发新生。他以自己的作品为例,介绍了越南民歌旋律如何在现代节奏中重获活力。阮陈黄盛特别提到,与中国音乐人的合作让他深刻感受到两国青年在艺术理念上的共鸣,这番话引发了现场阵阵掌声。
“文字承载历史,文化彰显国之灵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婷表示,红色文化并非红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红色精神与社会实践紧密融合,成为引领青年行动的精神力量。
而在新媒体浪潮中,文化传播的边界正被不断拓宽。越南网络博主郑河薇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一段短视频就能让世界看到越南。”她希望未来中越青年创作者携手,用镜头讲述彼此的故事,让两国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相遇、相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杰补充道,网络文学的跨国传播,让越南青年得以便捷地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精神世界。
越南金童出版社编辑谢艳眉则从出版角度谈到中越文化的精神共鸣:“从儒家、佛教到道家思想,东方智慧塑造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她期待两国在出版、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加强合作,“通过青少年出版物这一重要载体,让两国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发芽。”
阅文集团签约网络作家王婷指出,越南北部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在地理、历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联系紧密。两国人民相似的文化习俗,使中国文学作品在越南拥有很高的接受度。
从文字到舞台,青年正用行动让传统焕发新生。越南军队歌舞剧院歌唱演员裴俊玉表示:“传承传统文化不是一句口号,而要把它融入生活与艺术创作。”他提到,越南音乐人正尝试将传统曲调与现代节奏结合,打造既有民族底色又契合时代审美的作品。国家对青年文化项目的扶持,以及中越青年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为双方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华山戏法第五代传承人贾博涛表示,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近,青年一代既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跨越文化的交流者。“让我们以热爱为基、以创新为翼,让青春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让两国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这半天的时间里,中越青年不仅分享经验、交换观点,更围绕理想信念、责任担当与创新实践展开深入探讨,思想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也让跨越国界的共鸣在青年心中生根。每一段发言都仿佛在诉说同一种信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青年是最鲜活的力量,是中越两国携手前行的希望所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赵安琪 孙海华 王梓
见习记者:王梓元
责任编辑:高秀木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