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投稿邮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关注

让国补政策温度转化为青年生活热度

2025-11-07

又到“双11”,购物车的故事仍在上演。如今,随着“以旧换新”“绿色家电消费补贴”等国补政策登场,这场关乎年轻人、政策与消费的共振,正释放出新的活力。

过去,人们谈补贴,总离不开“便宜”二字。但对年轻人而言,价格并非唯一的吸引力。他们更关心消费背后的意义,是否环保、是否舒适、是否代表一种生活态度。比如,今年不少年轻人趁国补政策的东风,把老旧电视换成智能投影仪,把能耗高的冰箱换成节能款,把第一辆车选定为新能源车。他们在社交平台晒出的不再是省下多少钱,而是“家更漂亮了”“体验更高级了”。补贴成了生活升级的助推器,政策温度真正转化为了生活热度。

这体现了青年群体消费观念的代际演进。青年一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对品质、体验与文化认同有更高要求,不再单纯追随品牌,而是主动寻找与自身价值观契合的消费选择。他们愿意为“懂自己”的产品买单,也希望政策能“懂他们”。这意味着,国补政策要想真正刺激青年消费,必须完成从单纯让利到情感共鸣的转变。

这种转变正在一些地方悄然发生。在一些城市的国补政策推介现场,不仅有相关政策解读,还有旧物改造展、低碳音乐会、环保手作体验等新潮体验区。部分地区的“焕新计划”让旧家电回收成为一种创意行为艺术,吸引大量年轻人打卡拍照,让补贴政策成为一次轻松的社交体验。年轻人不再被动接受政策,而是在参与、体验、分享中,让国补变得“可感、可玩、可传播”。

国补与国潮的结合,也让青年消费的故事更有文化温度。近年来,新中式茶饮、国风妆造等潮流国货和消费新模式早已不只是“性价比”的代名词,而是自信与美学的象征。年轻人穿上汉服、打卡非遗集市、收藏国风盲盒,用消费表达身份与认同。政策若能在这个语境中发力,或将推动“国补”与“国潮”产生更为突出的叠加效应。

从更深层来看,青年群体消费的“热”不是冲动的热,而是更有方向、更有质感的热。有人称之为“理性升级”,也有人称之为“新质消费力”。年轻一代不再盲目追求多,而是追求更好;不满足于低价,而是期待真正的价值。国补政策若能顺势而为,不仅有利于激发青年群体的购买力,更能引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用补贴鼓励绿色出行、节能生活、智能升级,既让青年得到实惠,也让他们在选择中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

当然,要让政策真正贴近年轻人,还需要语言和形式上的创新。政策不该只出现在新闻发布会里,也应该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出现在短视频、Vlog、直播间中,用更轻盈的表达进入青年的生活语境。与其让青年去理解政策,不如让政策主动去理解青年,用更具互动性、视觉化、社交化的传播方式,让“国补”成为青年主动讨论的热门话题,而不是生硬的官方信息。

政策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拉动消费,重塑信心也是政策实施的重要目标。真正有效的刺激,不应单纯强调“打几折”,也应关注是否打动人心。国补让年轻人的消费热情回来,不仅是因为他们被优惠吸引,更是因为他们看见了生活被理解的光。

 

作者:李董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秀木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