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后,“学生” 身份已是过去式,但 “学习”这件事儿呢?
95后方珍的女儿今年三岁半了,她感慨,工作以外的时间被家庭生活占去了大部分,留给自己的时间非常少。但她觉得“破除万难也要坚持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儿”。现在,她70%的自主时间都用在做手工上了,“我爱做各种各样的手工。忙起来就怕接到一些电话、微信消息,打断我的专注。”
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夏青云表示,学生时代主要就是“学习”这一件事,对很多学生来说,已经成了自然而然的一个习惯。而进入职场,受到来自工作、家庭、生活的多重影响,为各种事情忙碌,能静下心学习的时间少了许多。这也是职场青年自我提升上面临的现实问题。
安徽合肥的张洋是教育机构的一名辅导老师。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琢磨“怎么能备好课”上,闲下来也会读读书。最近他加入了一个摄影爱好者的圈子,时不时和大家一起出门去拍照。
叶文旭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就职。自主学习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年能读完50本书。我还报名了两个技能习得类的课程,其中有我一直想学的计算机编程,已经学了一段时间,希望今年年底自己能独立写代码。”
夏青云分析,如今年轻人更重视自我了,在追求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更多地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追求个性化的发展。“现在信息获取便利,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这使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开放。”
“活到老学到老”,张洋觉得,“学习永无止境”,“除了工作和个人家庭生活,空余时间应该有一部分留给自己充电和学习。当思维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个体才会不断进步。”他认为,在职场之外,年轻人应该有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从业近10年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叶文旭特别提醒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要注重岗位技能的提升,并兼顾知识广度。应主动向前辈请教交流,尽早明确未来职业规划与自我定位。“广涉猎,不束缚自己的活力,不否定自己的其他可能。”
夏青云提醒职场年轻人,要学会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依据事件优先级做好时间管理,工作中能有自己的节奏安排,生活中能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个人成长上,要始终记得的一点就是‘积少成多’。职场青年要注意劳逸结合,把握好工作与生活的步调。”
他表示,工作后,“学生” 身份虽成过去,但 “学习” 从未退场。很多职场青年都在工作与家庭的忙碌间隙,为成长和热爱留足空间。“学习永无止境”,这份主动求索的态度,不仅是自我提升的动力,更是职场人保持思维鲜活、解锁更多可能的关键。
(王紫薇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杜园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