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第七届“科学探索奖”的消息传来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求是特聘教授周青正在和一位医生通电话,讨论患者的病情。这位青年科学家,在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精准治疗方向探索多年,动力来自朴素的愿望:通过基础科研和临床的紧密合作,开发新技术与新药物,让精准医疗在罕见病领域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每当看到患者因为我们的研究而康复,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周青说。
9月20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今年是历届以来男性35岁、女性38岁以下的年轻科学家最多的一届,50位获奖人中有13位是年轻科学家,其中有6位是90后。在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有3位是年轻科学家。今年也是女性获奖人数创历史新高的一届,共9位,占比18%。
“这给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女性一个很大的激励。‘她’可以,我也行,这条路前人走过了,没那么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颜宁说。
据主办方介绍,获奖人的研究涵盖了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光电赋能人工酶、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植物生长素的分秒级调控、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可信视觉计算、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等一系列前沿突破,聚焦原始创新,呼应国家重大需求,深入科学技术“无人区”。
据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张嘉漪回忆,13年前,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尝试把光电材料制成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来替代失明者凋亡的光感受器。
最令她动容的是,为4位全盲患者植入人工光感受器后,患者能循着地面光带独立行走。“让患者重见光影只是序章。如何将光电信号精准嵌入视觉神经网络?AI又该如何赋能图像解析?这些未解之谜,正是我们攀登的下一座高峰。”张嘉漪在领奖台上说。
上海交通大学的获奖人毛亚飞,也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了他的科学梦想。他想揭示“人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因而决心研究“人类基因组里最难懂、最磨人却最迷人的那部分密码”。
上海交通大学的获奖人李听昕和他的团队则是像“量子世界的侦探”,观察二维材料中的奇妙粒子行为。他表示,自己想进一步探索未被前人看到的“电子舞蹈”:“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框架中,电子可以出现一些新的舞步,如果这个被看到了,就可以说,我们发现了‘新物理’。”
福建农林大学的获奖人徐通达突破性地发现了植物生长素在细胞外的“对讲机系统”。“证明它花了我们十年。”他说。在徐通达看来,研究植物生长,本质是“探索生命如何与环境对话、从无到有地创造逻辑”。
周青以自己的科研探索连接了实验室和病房,实实在在地把科研用在了治病救人上。目前,她已经发现了8种此前未被认知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让多名患者得以及时治疗。
据主办方介绍,这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七年来,“科学探索奖”已资助347位科学家。
“科学探索奖”申报指南显示,2025年,“科学探索奖”在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新星名额”机会,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该名额用于奖励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这一设置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申报,今年申报奖项的年轻科学家有261位,占比21%,几乎是去年的2倍。
“2025年,奖项设置了新星名额,给3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更多机会,我刚好35岁,机会难得,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决定试试。这是一个大奖,对我们未来的信心和探索的勇气,都有非常正面的支持。”李听昕说。
如今30岁出头的吴嘉敏,则是本届“科学探索奖”最年轻的获奖人。这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甚至感慨,获得这个奖项,是一个对自己“极其重要的肯定”。
“这(个奖)让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吴嘉敏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渺
编辑:高欣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