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气温快速攀升,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山行农业公司综合部负责人陈龙的手机急促震动——彭公数字农场的大棚里,传感器捕捉到了温度波动,系统自动发出调节指南。陈龙轻点屏幕,一场远程灌溉作业即刻启动。
这样的操作,已经成为余杭区“新农人”的日常。以彭公数字农场为例,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年轻团队,扎根乡野,以代码为犁、数据为种,重新定义农业发展模式。
这批“新农人”的故事,也是瓶窑镇推动青年入乡创新创业的生动缩影。2021年,陈龙和团队成员自主研发了农业ERP与MES系统,将复杂的农业生产全流程浓缩于方寸屏幕之间。团队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在地文化、农场社区、品牌营销等元素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彭公数字农场的生产效率,每年更是吸引12万人次走进农场所在乡村参观交流。
瓶窑青年人才入乡创业的舞台,远不止于数字农场。在奇鹤村,90后青年刘斌通过“修旧如旧”的设计巧思,将一座废弃农房蝶变为集童装商拍基地、网红打卡点、户外露营地、创意集成店于一体的“Yuan White”艺术空间。开业首月,便吸引游客超5000人次;程序员出身的韩陈峰,在瓶窑镇打造了名为“有风的地方”的特色空间,同样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带着创意、热情与技术回归,用艺术点亮沉寂的田园,用创新场景激活乡村的流量与活力。
青年才俊的汇聚与绽放,离不开沃土般的政策支持与生态营造。余杭区以青年入乡为抓手,着力构建“三新汇聚”机制。在政策支持上,以“大人才观”为引领,制定出台《“青才来余”入乡十九条》,设立千万级人才基金,提供创业补贴、场地租金减免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在平台建设上,建成“乡村CEO”培育基地、乡创空间等载体,为青年入乡提供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一站式服务。在生态营造上,积极适配青年的圈层和场景,在青年集聚点位布局共享会议室、共享厨房、共享书房等服务设施,引入咖啡、餐食、健身等生活业态,不断增强入乡青年的认同感、归属感。
数据显示,目前余杭全区青年人才农创客数量已突破1500名,创建省级农创客共富基地5家,带动超万户农户增收。
记者:李坤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