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投稿邮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关注

“国在心中”是我们最坚定的回答——“新时代青年如何爱国”系列评论之一

2024-09-25

1949年9月30日,从美国旧金山驶向中国香港的轮船“克利夫兰总统号”航行至接近亚洲的海域时,船上的中国留学生听到广播里正在介绍新中国的国旗。这些激动的年轻人,包括25岁的梁思礼,想到一个别出心裁的庆祝方式:做一面五星红旗。没有红布,他们便找来一块白布和一瓶红墨水,用红墨水把布染成红色,接着用黄纸剪出5个五角星贴到上面。简单而朴素的庆祝,因怀着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变得神圣而振奋人心。

如今,如“朝日初升”的新中国迎来她75周年华诞。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青年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因具体语境和表达方式或有不同,但这深沉而持久的情感,始终流淌在一代代中国青年心间。爱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一种情不自禁的本能,更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无论国家正遭遇苦难、经历曲折还是蓬勃发展,一代代青年总是坚定地站在祖国这一边。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便是他们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犹记得,神州陆沉、民族危亡之际,正是一群有理想有血气之青年,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紧跟着中国共产党打破一个旧世界;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广大青年始终坚信“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勇挑重担;在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转折之际,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在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勇立潮头,主动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潮……如果要问一代代青年挺身而出有怎样的共同行动逻辑,“国在心中”便是最为统一、最不需要解释的答案。

回首新中国成立75年的历史,诸多爬坡过坎、“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故事,总会让人不由感叹爱国情感所蕴藏的巨大力量。面对敌我力量悬殊、严寒艰苦的作战条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以“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打败对手;当中国人在西北大漠里竖起第一座发射架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认为那是开玩笑,直到“两弹一星”震撼世界;在非洲国家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这条在法国人看来“不可能修成的路”,在中国的年轻建设者手中一步步变为现实……当爱国成为一代代青年不可撼动的精神内核,韧性、勇气、坚强、创新等青春潜力皆会被激发出来,形成势不可当的强大力量。

灾难危局之际,爱国情感支撑年轻人迎难而上、挺身而出。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新冠疫情……一次次突发灾情险情,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意志,抒发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从严正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到面对干扰奥运圣火传递时用身躯守护“祥云”火炬,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中国青年始终冲锋在前,不屈且无惧。

在更多岁月静好的时刻,每一次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青春壮行、每一个不觉吟唱爱国歌曲的瞬间、每一名青年志愿者做出的凡人善举,都是鲜活而具体的爱国表达。爱国主义的实践路径是多元的,爱国之心无分大小,那些对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对祖国山水的无限依恋、对爱国志士的致敬、对危害国家行为的愤怒、对国家成就的自豪……共同汇聚成壮丽澎湃的爱国大合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相应地,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也反映在青年对于爱国的理解认知上。有学者指出,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感正逐渐从“外显自尊”向“真实自豪”转变。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跨越,90后、00后不仅享有较为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从疫情中书写青春韶华,到闻“汛”而动、用年轻的生命完成最后的托举;从攻坚克难、向“卡脖子”技术不断进发,到自信、从容地参与全球治理;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河大地,到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新时代中国青年以昂然之姿奋勇向前,更丰富地展示了爱国的情感层次,更坚定地守护着爱国的责任担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爱国是中国青年永恒的精神底色,也必将在新征程上闪耀新的光芒。国家前行的方向,便是青年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把爱国之心更好地化为报国之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就是这一代青年对如何爱国的回答。


作者:青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